百利好環球

財務

打開
返回

全球資本大遷徙:政策動蕩下,私募巨頭為何集體「逃離」美國?

智昇 資訊
2025-05-16 13:27:36
當華盛頓的關稅政策與選舉年的政治博弈持續攪動市場,一個顯著的趨勢正在華爾街蔓延:手握萬億資金的私募股權巨頭們,正將望遠鏡轉向大洋彼岸。從KKR的歐洲戰略報告到黑石高管在米爾肯論壇上的激情演說,"離開美國,尋找價值窪地"已成為頂級投資機構心照不宣的共識。這場由政策不確定性引發的資本遷徙浪潮,或將重塑未來十年的全球投資格局。

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

一、歐洲:危機中的"自助餐"效應

在KKR最新發佈的研報中,歐洲被描述為站在"歷史性轉折點"上的大陸。德國主導的歐盟產業復興計劃正在創造驚人的投資機會——當特朗普政府推行"美國優先"政策時,歐洲各國反而加速了在新能源、高端製造等領域的自主化布局。

TPG的創始人Jim Coulter在財報會上透露,某位曾專註美國市場的機構客戶突然主動諮詢歐洲併購項目。這種轉變頗具象徵意義:西門子歌美颯在印度和斯里蘭卡的風電業務被收購后,歐洲清潔能源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正吸引着遠超預期的資本。更關鍵的是,與美國交易員們緊盯美聯儲政策不同,歐洲交易撮合者們"幾乎不討論華盛頓的爭吵",市場節奏反而更快。

二、信貸市場的"價值窪地"之爭

Apollo CEO馬克·羅文的判斷擲地有聲:"歐洲將成為全球頂級信貸戰場。"在米爾肯全球會議上,包括凱雷、黑石在內的多家機構掌舵人分享了相似觀點——相較於美國信貸市場的高估值,歐洲企業債的收益率更具吸引力,且監管環境對不良資產處置更為友好。

黑石總裁Jonathan Gray用數據說話:"同樣質量的資產,歐洲價格可能比美國低20%。"但他同時警告,這種"折扣"伴隨隱性成本:英國脫歐餘波、歐盟財政碎片化等問題可能延長投資退出周期。不過對坐擁千億"彈藥"的巨頭而言,這恰恰是穿越周期獲利的絕佳窗口。

三、亞洲:被低估的"波動避風港"

當分析師們聚焦歐美市場時,KKR聯席CEO Scott Nuttall卻透露了更隱秘的動向:自4月市場動蕩以來,該機構在亞洲悄然完成了超百億美元交易。與普遍認知不同,印度新能源基建、東南亞數字銀行等領域的估值體系反而展現出更強韌性。

TPG在斯里蘭卡的風電投資案例揭示出深層邏輯:發展中國家為擺脫能源進口依賴,正以超常規速度開放可再生能源市場。這種"政策紅利+剛需增長"的組合,使得亞洲項目對融資成本上升的耐受力遠超預期。

四、萬億美元"干火藥"的戰術革命

據PitchBook統計,美國現存超3800家被私募持有5年以上的企業,遠超正常退出周期。這種"堰塞湖"現象迫使機構尋找新出路:黑石將1720億可投資金中的35%定向配置於海外,KKR則建立"全球波動應對小組",通過實時比對12個時區的政策變化捕捉套利機會。

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投資範式的興起——TPG的氣候基金在歐美亞三地同步收購風電資產,通過技術嫁接實現跨洲際協同。這種"地緣風險對沖型投資"正在取代傳統的區域專註策略。

結語: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邏輯

當Jonathan Gray說出"關稅博弈越早結束對市場越有利"時,他道破了資本流動的本質:在政策迷霧中,價值發現能力已從選股層面升級到選大陸層面。正如一位不願具名的併購大佬所言:"現在不是討論要不要出海的時候,而是討論帶多少乾糧上路的問題。"

歷史經驗表明,每次美國政策劇烈波動期,都是全球資本重新洗牌的契機。這一次,站在聚光燈下的不再是華爾街的交易員,而是那些在法蘭克福、孟買和新加坡凌晨三點簽合同的跨境投資團隊。他們正在書寫的新劇本,或許將定義后美元霸權時代的投資法則。
分享至:
上一篇

一張圖看商品支撐阻力:金銀油氣+鉑鈀銅農產品期貨(2025年5月16日)

小摩稱美國衰退可能性仍高,但現在低於50%

下一篇
投資現在 成就未來
24x7
客戶支援
30+
交易產品
100+
每天行情分析
成為百利好專屬會員
免費體驗產品交易

自主交易及防詐提示:交易潛在風險,操作必須謹慎。確保交易自主,時刻妥善保管賬號及密碼,杜絕第三方操作。 了解更多

在線咨詢
下載APP
智昇直播
返回頂部